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![]() 朱德群 Chu Teh-Chun 1920 ~ 2014 中國 華裔法國油畫家,是法蘭西藝術院中的第一位華裔院士。1935 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,師從方幹民 和吳大羽。畢業後在中央大學任教,1949 年隨校遷往台灣,1955 年年赴法國後定居,1997 年年當選為法 法蘭西藝術院院士。 朱德群的繪畫風格到法國後從寫實轉為抽象,經常用矩形色塊堆砌,如同山城夜景,明暗對比極其強烈,具 有獨特的藝術風格。朱德群與吳冠中、趙無極並稱中國藝術界的「留法三劍客」。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|
![]() ![]() ![]()
![]() 林風眠 Lin Fengmian 1900 ~ 1991 中國 中國畫家暨教育家,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啟蒙者和融合中西的中國現代繪畫開創者之一,與顏文樑、徐悲鴻和劉 海粟並稱「四大校長」。1918 年後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,受當時流行的現代流派影響,如後印象主 義和野獸派等。 林風眠從二十世紀 50 年代開始創作戲劇人物題材,吸收西方立體和構成主義手段,表現傳統戲曲舞台場景, 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。 頗值得注意的是,林風眠所畫最多的曲目是《寶蓮燈》。林風眠一再畫沈香救出其母親的情景,或許與他幼年 時母親受家族迫害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渴望拯救母親的心理有關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![]()
從崎仔頂的高處朝海的方向遙望,小鎮與世界相連的歷史圖景,沿著畫中的烽火街,在陳澄波的眼前蜿蜒流 轉。 禮拜堂的鐘聲敲響了馬偕的傳教故事,河畔的碼頭與船隻,訴說著貿易如何帶動近代淡水的繁榮。 遠處山崗上的紅毛城,如同她的過去一般渺遠。歷史澱積在小鎮的各個角落裡,透過淡水河的夕照,在畫裡閃 耀著粼粼波光。 ![]() 陳澄波 Chen Cheng-po 1895 ~ 1947 台灣 台灣日治時期及戰後時期油畫家,決瀾社和藝苑繪畫研究所成員。1926 年以一幅《嘉義ソ町ゾゴホ》(現稱 為《嘉義街外》)的作品,入選第七回日本「帝國美術院展覽會」(簡稱「帝展」), 這是臺灣人首次以西 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;其後又數度入選「帝展」和其他各項展覽。 1947 年,二二八事件期間作為談判代表,最終遭國民政府軍隊羅織罪名,槍決於嘉義火車站前,享年52歲。 陳澄波經過嚴格的正統學院訓練,嚴謹的構圖,卻又不失純稚樸拙;特有的筆觸,大膽的用色,令人不禁熱血 沸騰,這風格被稱為「學院中的素人畫家」。 在他的作品中,人物與靜物較少,但其風景繪畫的風格,充滿了強烈執著的「素人」個性,實有其獨特的韻 味。而其在 1921 年所寫的《藝術觀》自道自己的藝術哲學 : 「作為一個藝術家,必須擴大生活領域,更需 寬容關懷事物。因真正的藝術家之感受性太敏銳了,若無寬大的包含量來容納,感受進來的很快就超出平常的 飽和點。他將在體內騷動,使精神失去平衡,也使藝術創作成為胡言亂語。」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|